《入法门论》科解(二十):忍辱与修行
阿王诺布帕母 著
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
一、释义:梵语羼提,心能安忍诸所辱境(P.320)
(一)不犯持明之重禁
(二)不作不利众生行
二、体性:以无瞋、精进、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(P.322)
三、德失:(P.322-326)
(一)观瞋恨过失:
无明所致瞋恨业,世出世法受恶报
阻障成觉难证果,是故必当离瞋恼
(二)明忍辱功德:
八风安忍不动心,柔和善顺能持戒
断执证空般若明,直取菩提此捷径
四、分类:
(一)二忍:(P.326)
1. 生忍:
(1)于恭敬供养中,能忍而不执
(2)于瞋骂打害中,能忍而不恨
2. 法忍:
(1)于寒热饥渴等,能忍而不恼
(2)于瞋恚忧愁等,能忍而不动
(二)三忍:
1. 耐怨害忍(生忍):以无瞋为体,忍耐有情怨敌之恼害
2. 安受苦忍(法忍):以精进为体,安受非情寒热等苦楚
3. 谛察法忍(无生法忍):以审慧为体,谛观实相安住无生理
五、修习:
(一)非一时可成忍,常自审察激励
(二)依从教法力行,从心性上彻悟
(三)化被动为主动,当作首要行持
忍辱第一道,佛子必修持,是无上涅盘,堪受师传法
【注】
《佛遗教经》云:「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所以者何?瞋恚之害,则破诸善法,坏好名闻,今世后世,人不喜见。当知瞋心,甚于猛火,常当防护,无令得入。劫功德贼,无过瞋恚。」
《入中论》云:「若有瞋恚诸佛子,百劫所修施戒福,一刹那顷能顿坏,故无他罪胜不忍。」
昔日寒山问拾得曰:「世间谤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轻我、贱我、恶我、骗我,如何处治乎?」拾得云:「只是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理他,再待几年你且看他!」
参考题目
(忍辱与修行)
1. 试述忍辱之义。(P.320-322)
2. 弟子堪受传法所备之德有那些?(P.320-321)
3. 为何修忍辱是修行人所必须修习?(P.322-324)
4. 试说明戒之重要与忍辱之不可分割性。(P.324-326)